Java兩種動態(tài)代理JDK動態(tài)代理和CGLIB動態(tài)代理詳解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是23種設(shè)計模式的一種,他是指一個對象A通過持有另一個對象B,可以具有B同樣的行為的模式。為了對外開放協(xié)議,B往往實現(xiàn)了一個接口,A也會去實現(xiàn)接口。但是B是“真正”實現(xiàn)類,A則比較“虛”,他借用了B的方法去實現(xiàn)接口的方法。A雖然是“偽軍”,但它可以增強B,在調(diào)用B的方法前后都做些其他的事情。Spring AOP就是使用了動態(tài)代理完成了代碼的動態(tài)“織入”。
使用代理好處還不止這些,一個工程如果依賴另一個工程給的接口,但是另一個工程的接口不穩(wěn)定,經(jīng)常變更協(xié)議,就可以使用一個代理,接口變更時,只需要修改代理,不需要一一修改業(yè)務(wù)代碼。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調(diào)外界的接口,我們都可以這么做,不讓外界的代碼對我們的代碼有侵入,這叫防御式編程。代理其他的應(yīng)用可能還有很多。
上述例子中,類A寫死持有B,就是B的靜態(tài)代理。如果A代理的對象是不確定的,就是動態(tài)代理。動態(tài)代理目前有兩種常見的實現(xiàn),jdk動態(tài)代理和cglib動態(tài)代理。
JDK動態(tài)代理
jdk動態(tài)代理是jre提供給我們的類庫,可以直接使用,不依賴第三方。先看下jdk動態(tài)代理的使用代碼,再理解原理。
首先有個“明星”接口類,有唱、跳兩個功能:
package proxy; public interface Star { String sing(String name); String dance(String name); }
再有個明星實現(xiàn)類“劉德華”:
package proxy; public class LiuDeHua implements Sta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sing(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給我一杯忘情水"); return "唱完"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dance(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開心的馬騮"); return "跳完" ; } }
明星演出前需要有人收錢,由于要準(zhǔn)備演出,自己不做這個工作,一般交給一個經(jīng)紀(jì)人。便于理解,它的名字以Proxy結(jié)尾,但他不是代理類,原因是它沒有實現(xiàn)我們的明星接口,無法對外服務(wù),它僅僅是一個wrapper。
package proxy;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public class Star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 目標(biāo)類,也就是被代理對象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void setTarget(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這里可以做增強 System.out.println("收錢");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return result; } // 生成代理類 public Object CreatProxyedObj()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this); } }
上述例子中,方法CreatProxyedObj返回的對象才是我們的代理類,它需要三個參數(shù),前兩個參數(shù)的意思是在同一個classloader下通過接口創(chuàng)建出一個對象,該對象需要一個屬性,也就是第三個參數(shù),它是一個InvocationHandler。需要注意的是這個CreatProxyedObj方法不一定非得在我們的StarProxy類中,往往放在一個工廠類中。上述代理的代碼使用過程一般如下:
1、new一個目標(biāo)對象
2、new一個InvocationHandler,將目標(biāo)對象set進去
3、通過CreatProxyedObj創(chuàng)建代理對象,強轉(zhuǎn)為目標(biāo)對象的接口類型即可使用,實際上生成的代理對象實現(xiàn)了目標(biāo)接口。
Star ldh = new LiuDeHua(); StarProxy proxy = new StarProxy(); proxy.setTarget(ldh); Object obj = proxy.CreatProxyedObj(); Star star = (Star)obj;
Proxy(jdk類庫提供)根據(jù)B的接口生成一個實現(xiàn)類,我們成為C,它就是動態(tài)代理類(該類型是 $Proxy+數(shù)字 的“新的類型”)。生成過程是:由于拿到了接口,便可以獲知接口的所有信息(主要是方法的定義),也就能聲明一個新的類型去實現(xiàn)該接口的所有方法,這些方法顯然都是“虛”的,它調(diào)用另一個對象的方法。當(dāng)然這個被調(diào)用的對象不能是對象B,如果是對象B,我們就沒法增強了,等于饒了一圈又回來了。
所以它調(diào)用的是B的包裝類,這個包裝類需要我們來實現(xiàn),但是jdk給出了約束,它必須實現(xiàn)InvocationHandler,上述例子中就是StarProxy, 這個接口里面有個方法,它是所有Target的所有方法的調(diào)用入口(invoke),調(diào)用之前我們可以加自己的代碼增強。
看下我們的實現(xiàn),我們在InvocationHandler里調(diào)用了對象B(target)的方法,調(diào)用之前增強了B的方法。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這里增強 System.out.println("收錢");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return result; }
所以可以這么認(rèn)為C代理了InvocationHandler,InvocationHandler代理了我們的類B,兩級代理。
整個JDK動態(tài)代理的秘密也就這些,簡單一句話,動態(tài)代理就是要生成一個包裝類對象,由于代理的對象是動態(tài)的,所以叫動態(tài)代理。由于我們需要增強,這個增強是需要留給開發(fā)人員開發(fā)代碼的,因此代理類不能直接包含被代理對象,而是一個InvocationHandler,該InvocationHandler包含被代理對象,并負(fù)責(zé)分發(fā)請求給被代理對象,分發(fā)前后均可以做增強。從原理可以看出,JDK動態(tài)代理是“對象”的代理。
下面看下動態(tài)代理類到底如何調(diào)用的InvocationHandler的,為什么InvocationHandler的一個invoke方法能為分發(fā)target的所有方法。C中的部分代碼示例如下,通過反編譯生成后的代碼查看,摘自鏈接地址。Proxy創(chuàng)造的C是自己(Proxy)的子類,且實現(xiàn)了B的接口,一般都是這么修飾的:
public final class XXX extends Proxy implements XXX
一個方法代碼如下:
public final String SayHello(String paramString) { try { return (String)this.h.invoke(this, m4, new Object[] { paramString }); } catch (Error|RuntimeException localError) { throw localError; } catch (Throwable localThrowable) { throw new UndeclaredThrowableException(localThrowable); }
可以看到,C中的方法全部通過調(diào)用h實現(xiàn),其中h就是InvocationHandler,是我們在生成C時傳遞的第三個參數(shù)。這里還有個關(guān)鍵就是SayHello方法(業(yè)務(wù)方法)跟調(diào)用invoke方法時傳遞的參數(shù)m4一定要是一一對應(yīng)的,但是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透明的,由Proxy在newProxyInstance時保證的。留心看到C在invoke時把自己this傳遞了過去,InvocationHandler的invoke的第一個方法也就是我們的動態(tài)代理實例類,業(yè)務(wù)上有需要就可以使用它。(所以千萬不要在invoke方法里把請求分發(fā)給第一個參數(shù),否則很明顯就死循環(huán)了)
C類中有B中所有方法的成員變量
private static Method m1; private static Method m3; private static Method m4; private static Method m2; private static Method m0;
這些變量在static靜態(tài)代碼塊初始化,這些變量是在調(diào)用invocationhander時必要的入?yún)ⅲ沧屛覀円老】吹絇roxy在生成C時留下的痕跡。
static { try { m1 = Class.forName("java.lang.Object").getMethod("equals", new Class[] { Class.forName("java.lang.Object") }); m3 = Class.forName("jiankunking.Subject").getMethod("SayGoodBye", new Class[0]); m4 = Class.forName("jiankunking.Subject").getMethod("SayHello", new Class[] { Class.forName("java.lang.String") }); m2 = Class.forName("java.lang.Object").getMethod("toString", new Class[0]); m0 = Class.forName("java.lang.Object").getMethod("hashCode", new Class[0]); return;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localNoSuchMethodException) { throw new NoSuchMethodError(localNoSuchMethodException.getMessag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localClassNotFoundException) { throw new NoClassDefFoundError(localClassNotFoundException.getMessage()); } }
從以上分析來看,要想徹底理解一個東西,再多的理論不如看源碼,底層的原理非常重要。
jdk動態(tài)代理類圖如下
cglib動態(tài)代理
我們了解到,“代理”的目的是構(gòu)造一個和被代理的對象有同樣行為的對象,一個對象的行為是在類中定義的,對象只是類的實例。所以構(gòu)造代理,不一定非得通過持有、包裝對象這一種方式。
通過“繼承”可以繼承父類所有的公開方法,然后可以重寫這些方法,在重寫時對這些方法增強,這就是cglib的思想。根據(jù)里氏代換原則(LSP),父類需要出現(xiàn)的地方,子類可以出現(xiàn),所以cglib實現(xiàn)的代理也是可以被正常使用的。
先看下代碼
package proxy;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net.sf.cglib.proxy.Enhance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Proxy; public class CglibProx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 根據(jù)一個類型產(chǎn)生代理類,此方法不要求一定放在MethodInterceptor中 public Object CreatProxyedObj(Class<?> clazz) {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enhancer.setSuperclass(clazz);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return enhancer.creat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arg0, Method arg1, Object[] arg2, MethodProxy arg3) throws Throwable { // 這里增強 System.out.println("收錢"); return arg3.invokeSuper(arg0, arg2); } }
從代碼可以看出,它和jdk動態(tài)代理有所不同,對外表現(xiàn)上看CreatProxyedObj,它只需要一個類型clazz就可以產(chǎn)生一個代理對象, 所以說是“類的代理”,且創(chuàng)造的對象通過打印類型發(fā)現(xiàn)也是一個新的類型。不同于jdk動態(tài)代理,jdk動態(tài)代理要求對象必須實現(xiàn)接口(三個參數(shù)的第二個參數(shù)),cglib對此沒有要求。
cglib的原理是這樣,它生成一個繼承B的類型C(代理類),這個代理類持有一個MethodInterceptor,我們setCallback時傳入的。 C重寫所有B中的方法(方法名一致),然后在C中,構(gòu)建名叫“CGLIB”+“$父類方法名$”的方法(下面叫cglib方法,所有非private的方法都會被構(gòu)建),方法體里只有一句話super.方法名(),可以簡單的認(rèn)為保持了對父類方法的一個引用,方便調(diào)用。
這樣的話,C中就有了重寫方法、cglib方法、父類方法(不可見),還有一個統(tǒng)一的攔截方法(增強方法intercept)。其中重寫方法和cglib方法肯定是有映射關(guān)系的。
C的重寫方法是外界調(diào)用的入口(LSP原則),它調(diào)用MethodInterceptor的intercept方法,調(diào)用時會傳遞四個參數(shù),第一個參數(shù)傳遞的是this,代表代理類本身,第二個參數(shù)標(biāo)示攔截的方法,第三個參數(shù)是入?yún)ⅲ谒膫€參數(shù)是cglib方法,intercept方法完成增強后,我們調(diào)用cglib方法間接調(diào)用父類方法完成整個方法鏈的調(diào)用。
這里有個疑問就是intercept的四個參數(shù),為什么我們使用的是arg3而不是arg1?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arg0, Method arg1, Object[] arg2, MethodProxy arg3)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收錢"); return arg3.invokeSuper(arg0, arg2); }
因為如果我們通過反射 arg1.invoke(arg0, ...)這種方式是無法調(diào)用到父類的方法的,子類有方法重寫,隱藏了父類的方法,父類的方法已經(jīng)不可見,如果硬調(diào)arg1.invoke(arg0, ...)很明顯會死循環(huán)。
所以調(diào)用的是cglib開頭的方法,但是,我們使用arg3也不是簡單的invoke,而是用的invokeSuper方法,這是因為cglib采用了fastclass機制,不僅巧妙的避開了調(diào)不到父類方法的問題,還加速了方法的調(diào)用。
fastclass基本原理是,給每個方法編號,通過編號找到方法執(zhí)行避免了通過反射調(diào)用。
對比JDK動態(tài)代理,cglib依然需要一個第三者分發(fā)請求,只不過jdk動態(tài)代理分發(fā)給了目標(biāo)對象,cglib最終分發(fā)給了自己,通過給method編號完成調(diào)用。cglib是繼承的極致發(fā)揮,本身還是很簡單的,只是fastclass需要另行理解。
測試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times = 1000000; Star ldh = new LiuDeHua(); StarProxy proxy = new StarProxy(); proxy.setTarget(ldh); long time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tar star = (Star)proxy.CreatProxyedObj(); long time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jdk創(chuàng)建時間:" + (time2 - time1)); CglibProxy proxy2 = new CglibProxy(); long time5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tar star2 = (Star)proxy2.CreatProxyedObj(LiuDeHua.class); long time6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cglib創(chuàng)建時間:" + (time6 - time5)); long time3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1; i <= times; i++) { star.sing("ss"); star.dance("ss"); } long time4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jdk執(zhí)行時間" + (time4 - time3)); long time7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1; i <= times; i++) { star2.sing("ss"); star2.dance("ss"); } long time8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cglib執(zhí)行時間" + (time8 - time7)); }
經(jīng)測試,jdk創(chuàng)建對象的速度遠(yuǎn)大于cglib,這是由于cglib創(chuàng)建對象時需要操作字節(jié)碼。cglib執(zhí)行速度略大于jdk,所以比較適合單例模式。另外由于CGLIB的大部分類是直接對Java字節(jié)碼進行操作,這樣生成的類會在Java的永久堆中。如果動態(tài)代理操作過多,容易造成永久堆滿,觸發(fā)OutOfMemory異常。spring默認(rèn)使用jdk動態(tài)代理,如果類沒有接口,則使用cglib。
到此這篇關(guān)于Java兩種動態(tài)代理JDK動態(tài)代理和CGLIB動態(tài)代理詳解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guān)Java動態(tài)代理內(nèi)容請搜索腳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guān)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Java并發(fā)編程中線程間協(xié)作的兩種方式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關(guān)于Java并發(fā)編程中線程間協(xié)作的兩種方式,當(dāng)隊列滿時,生產(chǎn)者需要等待隊列有空間才能繼續(xù)往里面放入商品,而在等待的期間內(nèi),生產(chǎn)者必須釋放對臨界資源的占用權(quán),這是消費者模式,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3-07-07@Configuration與@Component作為配置類的區(qū)別詳解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Configuration與@Component作為配置類的區(qū)別詳解,文中通過示例代碼介紹的非常詳細(xì),對大家的學(xué)習(xí)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xué)習(xí)價值,需要的朋友們下面隨著小編來一起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吧2019-06-06SpringBoot @Scope與@RefreshScope注解使用詳解
spring的bean管理中,每個bean都有對應(yīng)的scope。在BeanDefinition中就已經(jīng)指定scope,默認(rèn)的RootBeanDefinition的scope是prototype類型,使用@ComponentScan掃描出的BeanDefinition會指定是singleton,最常使用的也是singleton2022-11-11Java并發(fā)編程之關(guān)鍵字volatile知識總結(jié)
今天帶大家學(xué)習(xí)java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圍繞著Java關(guān)鍵字volatile展開,文中有非常詳細(xì)的知識總結(jié),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1-06-06為Java應(yīng)用創(chuàng)建Docker鏡像的3種方式總結(jié)
Docker的使用可以將應(yīng)用程序做成鏡像,這樣可以將鏡像發(fā)布到私有或者公有倉庫中,在其他主機上也可以pull鏡像,并且運行容器,運行程,下面這篇文章主要給大家總結(jié)介紹了關(guān)于為Java應(yīng)用創(chuàng)建Docker鏡像的3種方式,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