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中国熟女仑乱hd,亚洲精品乱拍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卡一卡二卡三乱码全集资源,又粗又黄又硬又爽的免费视频

史上最全的電腦DIY基本知識菜鳥綜合總結篇

  發(fā)布時間:2012-05-29 23:16:19   作者:佚名   我要評論
本文把電腦最常用,最基本的知識全總結出來了.懂了這些.你就是電腦高手了
總目錄:
1樓:CPU類
1. ES版的CPU
2. CPU與內(nèi)存同步(異步)超頻
3. CPU的CnQ技術
4. 扣肉CPU
5. DIY領域中的OC
6. CPU外頻和CPU的總線頻率之間的關系(感謝網(wǎng)友大頭彬提供資料)
7. AMD的H-T總線
8. CPU主頻
9. CPU核心類型
10. CPU接口類型
11. CPU針腳數(shù)
12. CPU封裝技術
13. CPU的流水線(感謝網(wǎng)友belatedeffort提供建議)
14. CPU的步進(Stepping)(感謝網(wǎng)友belatedeffort提供建議)
15. CPU的緩存
16. CPU的功耗指標:TDP
3樓:主板類
1. BIOS和CMOS簡介:(感謝可愛笑笑芬提供資料)
2. PCB簡介
3. 主板的南北橋芯片
4. 主板上的擴展插槽
5. 內(nèi)存控制器
6. 內(nèi)存控制器的分頻效應(感謝網(wǎng)友大頭彬提供資料)
7. 圖解ATX主板上各個部件的名稱和位置
8. Intel芯片組命名規(guī)則
9. 鼠標和鍵盤的接口:PS/2接口
6樓:顯卡類
1. 公版、非公版和刀版顯卡
2. 顯卡的SLi和Crossfire
3. 顯卡的核心和顯存
4. nVIDIA/ATi顯卡各版本級別之名詞解析(感謝網(wǎng)友zg1hao提供資料)
7樓:內(nèi)存類
1. 內(nèi)存的CL值和內(nèi)存延遲
2. 為什么DDR2-667的主頻是667MHz,而工作頻率卻是333MHz?
3. DDR、DDR2和DDR3內(nèi)存介紹和比較
4. ECC內(nèi)存
5. GDDR和DDR的區(qū)別(感謝網(wǎng)友belatedeffort提供建議)
6. 內(nèi)存封裝技術
8樓:硬盤類
1. 硬盤的類型
2. 硬盤的RAID功能
3. 硬盤的NCQ技術
9樓:顯示器類
1. LCD顯示器DVI接口類型
2. LCD顯示器的“點”缺陷
3. LCD類型
4. TFT液晶面板類型
10樓:其他
1. 通路商
2. HI-FI音響系統(tǒng)
3. HDCP技術
4. 計算機中數(shù)據(jù)傳輸?shù)姆绞剑捍型ㄓ嵑筒⑿型ㄓ?
5. HTPC(個人家庭影院電腦)
6. PS的含義
CPU類:
1. ES版的CPU:ES(Engineering Sample)是工程樣品,一般是在新的CPU批量生產(chǎn)前制造,供測試用的CPU。
2. CPU與內(nèi)存同步(異步)超頻:
CPU與內(nèi)存同步即調(diào)整CPU外頻并使內(nèi)存頻率與之同頻工作。
舉例:Intel Core 2 Duo E4300默認外頻是200MHz,
宇瞻 黑豹II代 DDRII667 1G默認頻率是333MHz,
若將CPU外頻提升至333MHz,此時CPU外頻和內(nèi)存頻率相等,即CPU與內(nèi)存同步超頻。
CPU與內(nèi)存異步則是指兩者的工作頻率可存在一定差異。該技術可令內(nèi)存工作在高出或低于系統(tǒng)總線速度33MHz或3:4、4:5(CPU外頻:內(nèi)存頻率)的頻率上,這樣可以緩解超頻時經(jīng)常受限于內(nèi)存的“瓶頸”。
3. CPU的CnQ技術:
CnQ是Cool & Quiet的簡稱,跟Intel的SpeedStep及AMD移動平臺CPU的PowerNow!功能近似,這是AMD用于桌面處理器的一項節(jié)能降耗的新技術。其作用是在CPU閑置時降低頻率和電壓,以減少發(fā)熱量和能耗;在CPU高負荷運行時提高頻率和電壓,確保任務運算的順利完成。CnQ的這種CPU能耗的調(diào)節(jié)功能可以事先通過相關的CnQ管理工具預置并隨時調(diào)整。在目前CPU發(fā)熱量和能耗都大幅提升的前提下,CnQ顯得非常實用,能確保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目前,Athlon 64系列處理器除了ClawHammer核心的部分產(chǎn)品不支持CnQ外,其余均支持。值得一提的是,AMD低端的Sempron系列處理器也支持該項技術。不過由于Athlon 64產(chǎn)品核心和步進代號不同,對CnQ的支持程度也有所不同。
4. 扣肉CPU:
是intel推出的新一代CPU是他們用來對付競爭對手AMD的最新產(chǎn)品AM2的武器采用CORE DUO而不是我們常見的構架了。它的中文發(fā)音是"酷瑞"(標準的應該是酷睿,這里方便各位理解),所以讀起來有點像扣肉。
5. DIY領域中的OC:
“OC”,英文全稱“OverClock”,即超頻。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超越標準的時鐘頻率。超頻者就是"OverClocker"。
6. CPU外頻和CPU的總線頻率之間的關系(感謝網(wǎng)友大頭彬提供資料)
(1)前端總線(FSB):英文全稱Front Side Bus。
對Intel平臺來說前端總線是PC內(nèi)部2臺設備之間傳遞數(shù)字信號的橋梁。CPU可以通過前端總線(FSB)與內(nèi)存、顯卡及其他設備通信。FSB頻率越快,處理器在單位時間里得到更多的數(shù)據(jù),處理器利用率越高。
對于AMD,K8以后系列CPU來說,由于其CPU內(nèi)部集成了內(nèi)存控制器,也就沒有了前端總線這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H-T總線頻率。
(2)Intel 前端總線(FSB)帶寬:
FSB帶寬表示FSB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單位MB/s或GB/s 。
FSB帶寬=FSB頻率*FSB位寬/8,現(xiàn)在FSB位寬都是64位。
舉例:Intel Core 2 Duo E4300的FSB頻率是800MHz,
則其FSB帶寬=800*64/8=6.4GB/s。
AMD的總線帶寬計算與Intel的不同,具體可用相關軟件查看。(感謝網(wǎng)友窮啊窮指出錯誤)
(3)CPU外頻與總線頻率的關系:
Intel FSB頻率=Intel P4 CPU外頻*4
7. AMD的H-T總線
HT是HyperTransport的簡稱。HyperTransport本質(zhì)是一種為主板上的集成電路互連而設計的端到端總線技術,目的是加快芯片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HyperTransport技術在AMD平臺上使用后,是指AMD CPU到主板芯片之間的連接總線(如果主板芯片組是南北橋架構,則指CPU到北橋),即HT總線。類似于Intel平臺中的前端總線(FSB),但Intel平臺目前還沒采用HyperTransport技術。“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tǒng)架構帶來的很多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總線帶寬。
靈活的HyperTransport I/O總線體系結構讓CPU整合了內(nèi)存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tǒng)總線傳給芯片組而直接和內(nèi)存交換數(shù)據(jù)。這樣前端總線的概念也就無從談起了。
8. CPU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內(nèi)核工作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nèi)數(shù)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shù)值關系,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shù)等等)。由于主頻并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xiàn)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xiàn)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較高主頻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CPU性能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于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某個CPU在一個時鐘周期內(nèi)執(zhí)行一條運算指令,那么當CPU運行在100MHz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50MHz主頻時速度快一倍。因為100MHz的時鐘
史上最全的電腦DIY基本知識菜鳥綜合總結篇(二)
2008-12-31 11:52:37 來源: 作者: 【大 中 小】 瀏覽:37197次 評論:1條 收藏本文
周期比50MHz的時鐘周期占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100MHz主頻的CPU執(zhí)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10ns比工作在50MHz主頻時的20ns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于CPU運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tǒng)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tǒng)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tǒng)之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后,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9. CPU核心類型
核心(Die)又稱為內(nèi)核,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中心那塊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單晶硅以一定的生產(chǎn)工藝制造出來的,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shù)據(jù)都由核心執(zhí)行。各種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執(zhí)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總線接口等邏輯單元都會有科學的布局。
為了便于CPU設計、生產(chǎn)、銷售的管理,CPU制造商會對各種CPU核心給出相應的代號,這也就是所謂的CPU核心類型。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會有不同的核心類型(例如E6300的核心Allendale、E6600核心Conroe等等),甚至同一種核心都會有不同版本的類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變更是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錯誤,并提升一定的性能,而這些變化普通消費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種核心類型都有其相應的制造工藝(例如0.25um、0.18um、0.13um、0.09um以及65nm等)、核心面積(這是決定CPU成本的關鍵因素,成本與核心面積基本上成正比)、核心電壓、電流大小、晶體管數(shù)量、各級緩存的大小、主頻范圍、流水線架構和支持的指令集(這兩點是決定CPU實際性能和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功耗和發(fā)熱量的大小、封裝方式(例如PLGA等等)、接口類型(例如Socket 775、Socket 939等等)、前端總線頻率(FSB)等等。因此,核心類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CPU的工作性能。
一般說來,新的核心類型往往比老的核心類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新核心類型剛推出時,由于技術不完善或新的架構和制造工藝不成熟等原因,可能會導致新的核心類型的性能反而還不如老的核心類型的性能。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的實際性能不如Socket 370接口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賽揚,現(xiàn)在的低頻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實際性能不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CPU制造商對新核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后期產(chǎn)品的性能必然會超越老核心產(chǎn)品。
CPU核心的發(fā)展方向是更低的電壓、更低的功耗、更先進的制造工藝、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更小的核心面積(這會降低CPU的生產(chǎn)成本從而最終會降低CPU的銷售價格)、更先進的流水線架構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總線頻率、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集成內(nèi)存控制器等等)以及雙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個CPU內(nèi)部有2個或更多個核心)等。CPU核心的進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有意義的就是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性能更強的CPU。
在CPU漫長的歷史中伴隨著紛繁復雜的CPU核心類型,以下分別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類型作一個簡介。
主流核心類型介紹(僅限于臺式機CPU,不包括筆記本CPU和服務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較老的核心類型)。
(1)INTEL核心
Tualatin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圖拉丁”核心,是Intel在Socket 370架構上的最后一種CPU核心,采用0.13um制造工藝,封裝方式采用FC-PGA2和PPGA,核心電壓也降低到了1.5V左右,主頻范圍從1GHz到1.4GHz,外頻分別為100MHz(賽揚)和133MHz(Pentium III),二級緩存分別為512KB(Pentium III-S)和256KB(Pentium III和賽揚),這是最強的Socket 370核心,其性能甚至超過了早期低頻的Pentium 4系列CPU。
Willamette
這是早期的Pentium 4和P4賽揚采用的核心,最初采用Socket 423接口,后來改用Socket 478接口(賽揚只有1.7GHz和1.8GHz兩種,都是Socket 478接口),采用0.18um制造工藝,前端總線頻率為400MHz, 主頻范圍從1.3GHz到2.0GHz(Socket 423)和1.6GHz到2.0GHz(Socket 478),二級緩存分別為256KB(Pentium 4)和128KB(賽揚),注意,另外還有些型號的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居然沒有二級緩存!核心電壓1.75V左右,封裝方式采用Socket 423的PPGA INT2,PPGA INT3,OOI 423-pin,PPGA FC-PGA2和Socket 478的PPGA FC-PGA2以及賽揚采用的PPGA等等。Willamette核心制造工藝落后,發(fā)熱量大,性能低下,已經(jīng)被淘汰掉,而被Northwood核心所取代。
Northwood
這是主流Pentium 4和賽揚所采用的核心,其與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進是采用了0.13um制造工藝,并都采用Socket 478接口,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分別為128KB(賽揚)和512KB(Pentium 4),前端總線頻率分別為400/533/800MHz(賽揚都只有400MHz),主頻范圍分別為2.0GHz到2.8GHz(賽揚),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800MHz FSB Pentium 4),并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裝方式采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規(guī)劃,Northwood核心會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這是Intel新的CPU核心,最早使用在Pentium 4上,現(xiàn)在低端的賽揚D也大量使用此核心,其與Northwood最大的區(qū)別是采用了0.09um制造工藝和更多的流水線結構,初期采用Socket 478接口,以后會全部轉(zhuǎn)到LGA 775接口,核心電壓1.25-1.525V,前端總線頻率為533MHz(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和800MHz(支持超線程技術),主頻分別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與Northwood相比,其L1 數(shù)據(jù)緩存從8KB增加到16KB,而L2緩存則從512KB增加到1MB,封裝方式采用PPGA。按照Intel的規(guī)劃,Prescott核心會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并且很快就會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賽揚。
Prescott 2M
Prescott 2M是Intel在臺式機上使用的核心,與Prescott不同,Prescott 2M支持EM64T技術,也就說可以使用超過4G內(nèi)存,屬于64位CPU,這是Int
el第一款使用64位技術的臺式機CPU。Prescott 2M核心使用90nm制造工藝,集成2M二級緩存,800或者1066MHz前端總線。目前來說P4的6系列和P4EE CPU使用Prescott 2M核心。Prescott 2M本身的性能并不是特別出眾,不過由于集成了大容量二級緩存和使用較高的頻率,性能仍然有提升。此外Prescott 2M核心支持增強型IntelSpeedStep技術 (EIST),這技術完全與英特爾的移動處理器中節(jié)能機制一樣,它可以讓Pentium 4 6系列處理器在低負載的時候降低工作頻率,這樣可以明顯降低它們在運行時的工作熱量及功耗。
Smithfield
Smithfield基于雙個采用90nm制程的Prescotts的核心。Smithfield相當于是兩個Prescott核心的處理器的結合體,整合了一個可以平衡兩個內(nèi)核之間總線執(zhí)行的仲裁邏輯,通過“中斷機制”來平衡分配兩個核心的工作。
Presler
這是Pentium D 9XX和Pentium EE 9XX采用的核心,Intel于2005年末推出?;旧峡梢哉J為Presler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Cedar Mill核心松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chǎn)物,是基于獨立緩存的松散型耦合方案,其優(yōu)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不夠理想。Presler核心采用65nm制造工藝,全部采用Socket 775接口,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都采用PLGA,都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節(jié)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并且除了 Pentium D 9X5之外都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前端總線頻率是800MHz(Pentium D)和1066MHz(Pentium EE)。與Smithfield核心類似,Pentium EE和Pentium D的最大區(qū)別就是Pentium EE支持超線程技術而Pentium D則不支持,并且兩個核心分別具有2MB的二級緩存。在CPU內(nèi)部兩個核心是互相隔絕的,其緩存數(shù)據(jù)的同步同樣是依靠位于主板北橋芯片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總線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xiàn)的,所以其數(shù)據(jù)延遲問題同樣比較嚴重,性能同樣并不盡如人意。Presler核心與Smithfield核心相比,除了采用65nm制程、每個核心的二級緩存增加到2MB和增加了對虛擬化技術的支持之外,在技術上幾乎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基本上可以認為是Smithfield核心的65nm制程版本。Presler核心也是Intel處理器在NetBurst架構上的最后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可以說是在NetBurst被拋棄之前的最后絕唱,以后Intel桌面處理器全部轉(zhuǎn)移到Core架構。按照Intel的規(guī)劃,Presler核心從2006年第三季度開始將逐漸被 Core架構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Conroe
這是更新的Intel桌面平臺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小城市“Conroe”。Conroe核心于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fā)布,是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Core Micro-Architecture)應用在桌面平臺上的第一種CPU核心。目前采用此核心的有Core 2 Duo E6x00系列和Core 2 Extreme X6x00系列。與上代采用NetBurst微架構的Pentium D和Pentium EE相比,Conroe核心具有流水線級數(shù)少、執(zhí)行效率高、性能強大以及功耗低等等優(yōu)點。Conroe核心采用65nm制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采用PLGA,接口類型仍然是傳統(tǒng)的Socket 775。在前端總線頻率方面,目前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都是1066MHz,而頂級的Core 2 Extreme將會升級到1333MHz;在一級緩存方面,每個核心都具有32KB的數(shù)據(jù)緩存和32KB的指令緩存,并且兩個核心的一級數(shù)據(jù)緩存之間可以直接交換數(shù)據(jù);在二級緩存方面,Conroe核心都是兩個內(nèi)核共享4MB。Conroe核心都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節(jié)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與Yonah核心的緩存機制類似,Conroe核心的二級緩存仍然是兩個核心共享,并通過改良了的Intel Advanced Smart Cache(英特爾高級智能高速緩存)共享緩存技術來實現(xiàn)緩存數(shù)據(jù)的同步。Conroe核心是目前最先進的桌面平臺處理器核心,在高性能和低功耗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全面壓倒了目前的所有桌面平臺雙核心處理器,加之又擁有非常不錯的超頻能力,確實是目前最強勁的臺式機CPU核心。
Allendale
這是與Conroe同時發(fā)布的Intel桌面平臺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小城市“Allendale”。 Allendale核心于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fā)布,仍然基于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目前采用此核心的有1066MHz FSB的Core 2 Duo E6x00系列,即將發(fā)布的還有800MHz FSB的Core 2 Duo E4x00系列。Allendale核心的二級緩存機制與Conroe核心相同,但共享式二級緩存被削減至2MB。Allendale核心仍然采用 65nm制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采用PLGA,接口類型仍然是傳統(tǒng)的Socket 775,并且仍然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節(jié)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除了共享式二級緩存被削減到2MB以及二級緩存是8路64Byte而非Conroe核心的16路64Byte之外,Allendale核心與 Conroe核心幾乎完全一樣,可以說就是Conroe核心的簡化版。當然由于二級緩存上的差異,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Allendale核心性能會稍遜于 Conroe核心。
(2)AMD CPU核心
AMD CPU種類:毒龍(Duron) 閃龍(Semptron) 速龍(Athlon) 速龍雙核心(Athlonx2) 皓龍(Opteron) 炫龍(Turion)。
一、Athlon(速龍) XP的核心類型
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類型,但都有共同之處:都采用Socket A接口而且都采用PR標稱值標注。
Palomino
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采用0.18um制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采用OPGA,前端總線頻率為266MHz。
Thoroughbred
這是第一種采用0.13um制造工藝的Athlon XP核心,又分為Thoroughbred-A和Thoroughbred-B兩種版本,核心電壓1.65V-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采用OPGA,前端總線頻率為266MHz和333MHz。
Thorton
采用0.13um制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采用OPGA,前端總線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
采用0.13um制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采用OPGA,前端總線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二、新Duron(毒龍)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
采用0.13um制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4 X2和Athlon 64 FX的最大區(qū)別。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目前只有FX-62這一款產(chǎn)品,其TDP功耗高達125W;而Athlon 64 X2則分為TDP功耗89W的標準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TDP功耗65W的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05V左右)。Windsor核心的緩存數(shù)據(jù)同步仍然是依靠CPU內(nèi)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tǒng)請求接口)傳輸在CPU內(nèi)部實現(xiàn),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nèi)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相對于以前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 X2和雙核心Athlon 64 FX并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并無多少出彩之處。
Orleans
這是2006年5月底發(fā)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接口單核心Athlon 64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于法國城市奧爾良(Orleans)。Manila核心定位于桌面中端處理器,采用90nm制造工藝,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采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總線,二級緩存為512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nèi)存,這是其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nèi)存的Socket 754接口Athlon 64和只支持雙通道DDR 400內(nèi)存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的最大區(qū)別。Orleans核心Athlon 64同樣也分為TDP功耗62W的標準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nèi)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Orleans核心Athlon 64相對于以前的Socket 754接口和Socket 940接口的Athlon 64并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并無多少出彩之處。

相關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