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對象和formData相互轉換的方式詳解
前言
大家都知道,前端在和后臺進行交互聯(lián)調(diào)時,肯定避免不了要傳遞參數(shù),一般情況下,params 在 get 請求中使用,而 post 請求下,我們有兩種常見的傳參方式: JSON 對象格式和 formData 格式,但是一些場景是需要我們對這兩種數(shù)據(jù)格式進行轉換的,例如表單提交,有些是 JSON 對象格式的數(shù)據(jù),有些是 FormData 格式的數(shù)據(jù),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轉換。
常見的 POST 提交數(shù)據(jù)方式
1.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表單格式提交數(shù)據(jù),通過 form
標簽的 action
屬性,如果不設置 enctype
屬性,那么最終就會以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數(shù)據(jù)。
2. multipart/form-data
這也是一個常見的 post
數(shù)據(jù)提交的方式,我們使用表單上傳文件時,就要讓 form
的 enctype
等于這個值,多用于文件上傳。
3. 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json
這個 Content-Type
作為響應頭大家肯定不陌生,客觀來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把它作為請求頭,用來告訴服務端消息主體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由于 json
規(guī)范的流行,除了低版本 IE
之外的各大瀏覽器都原生支持 JSON.stringify
,服務端語言也都有處理 json
的函數(shù),使用 json
不會遇上什么麻煩,并且 json
格式支持比鍵值對復雜的多的結構化數(shù)據(jù)。
4. text/xml
相比于 json
,xml
不能更好的適用于數(shù)據(jù)交換,它包含了太多的包裝,而且它跟大多數(shù)編程語言的數(shù)據(jù)模型不匹配,xml
是面向數(shù)據(jù)的,json
是面向對象和結構的。目前多用于 XML
存儲數(shù)據(jù),存儲配置文件等需要結構化存儲的地方使用。
JSON 格式和 formData 格式的區(qū)別
JSON 請求頭:
JSON 負荷:
formData 請求頭:
formData 負荷:
通過上面的幾張圖我們就能大概明白了,前端傳的都是二進制數(shù)據(jù),兩者的 content-type
是不同的,json
我們已經(jīng)序列化好了,而 formdata
還是需要進行處理。
formdata 的兩種格式
multipart/form-data
:既可以上傳文件等二進制數(shù)據(jù),也可以上傳表單鍵值對,只是最后會轉化為一條信息;x-www-form-urlencoded
:只能上傳鍵值對,并且鍵值對都是間隔分開的。
json 對象轉 formData
逐個轉換
let obj = { id: "001", name: "小藍", age: "18", sex: "女", };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 formData.append("id", obj.id); formData.append("name", obj.name); formData.append("age", obj.age); formData.append("sex", obj.sex); console.log(formData);
所有屬性值轉換
let obj = { id: "001", name: "小藍", age: "18", sex: "女", };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 Object.keys(obj).map((key) => { formData.append(key, obj[key]); }); console.log(formData);
formData 對象轉 json
var jsonObj = {}; formData.forEach((value, key) => (jsonObj[key] = value));
到此這篇關于json對象和formData相互轉換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json對象和formData相互轉換內(nèi)容請搜索腳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腳本之家!
相關文章
基于JavaScript實現(xiàn)瀑布流效果(循環(huán)漸近)
本文給大家介紹基于javascript實現(xiàn)循環(huán)漸近瀑布流效果,代碼簡單易懂,非常具有參考價值,需要的朋友參考下吧201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