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首屏時間指標采集最佳方式詳解
前言
SPA項目中,首屏加載速度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首屏時間直接反應了用戶多久能看到頁面的主要內(nèi)容,這決定了用戶體驗,本文聊一聊如何采集首屏時間,本文主要是單指正常記錄首屏時間(不和首屏js資源報錯等等掛鉤)
Performance
timing
- connectStart:HTTP域名解析完成的時間
- connectEnd:HTTP瀏覽器與服務器之間連接建立完成的時間
- domComplete:DOM文檔解析完成,readyState變?yōu)閏omplete
- 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所有腳本已經(jīng)執(zhí)行完,開始執(zhí)行DOMContentLoaded方法
-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執(zhí)行DOMContentLoaded方法結(jié)束
- domInteractive:DOM結(jié)構(gòu)加載結(jié)束,開始加載內(nèi)嵌資源,readyState變?yōu)閕nteractive
- domLoading:DOM結(jié)構(gòu)開始解析,readyState開始是loading
- domainLookupStart:DNS域名查詢開始
- domainLookupEnd:DNS域名查詢結(jié)束
- fetchStart:瀏覽器發(fā)起任何請求之前的時間戳
- loadEventStart:開始加載load事件
- loadEventEnd:load事件加載結(jié)束
- navigationStart:unload上一個文檔的時間節(jié)點
- redirectStart:第一個頁面重定向開始的時間
- redirectEnd:最后一個頁面重定向結(jié)束的時間
- requestStart:瀏覽器向服務器發(fā)起HTTP請求(包含緩存,本地資源)
- responseStart:瀏覽器從服務器收到HTTP請求返回的第一個字節(jié)的時間
- responseEnd:瀏覽器從服務器收到HTTP請求返回的最后一個字節(jié)的時間
- secureConnectionStart:HTTPS協(xié)議握手之前的時間,如果非HTTPS,則為0
- unloadEventStart:上一個文檔unload事件的開始時間(需要是同源文檔,否則為0)
- unloadEventEnd:上一個文檔unload事件的結(jié)束時間(需要是同源文檔,否則為0)
那么首屏的時間是不是可以簡單取值為:
domComplete - navigationStart
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在Vue和React等SPA框架中,頁面是空的,需要加載js,然后通過js腳本來把頁面內(nèi)容渲染出
來,所以上面簡單的運算是得不到真正首屏時間的
自動化采集和思考
手動化采集侵入代碼性強,而且也無法一勞永逸,可能也導致數(shù)據(jù)不夠標準,所以這里我采用的方式自動化采集,就是用一段代碼來做首屏的自動化采集。這里思考熱門方式:
MutationObserver 監(jiān)聽根節(jié)點的 dom 節(jié)點數(shù)量
當然還有個方案,計算計算FMP 如何相對準確的計算 FMP (當然我這里沒有使用該文章的方式,因為覺得執(zhí)行起來太過復雜)
此 API 監(jiān)聽頁面 DOM 變化,并告訴我們每次變化的 DOM 是被增加還是刪除
MutationObserver缺點: 無法兼容骨架屏有無的情況,如果頁面有骨架屏,也沒法真正檢測出真正的白屏時間
而且難以決定什么是加載頁面完成的標記
我的方案
實現(xiàn):
其實我的思考的方案很簡單,核心代碼其實只有兩行,就是通過 Vue.mixin() 混入組件 mounted 的時間,然后統(tǒng)計每個組件的加載在頁面上的時間,最后一個組件加載的時間就是用戶看到的首屏時間(因為所有組件已經(jīng)加載完畢,不包括異步組件)
import Vue from 'vue';
class whiteScreen {
constructor() {
const timing = window.performance.timing;
// 記錄開始時間
this.startTime = timing.navigationStart || timing.connectStart ||
dayjs().format('YYYY-MM-DD HH:mm:ss:SSS');
// 加載中狀態(tài)
this.loading = false;
// 收集每個組件加載的完成數(shù)據(jù)
this.times = [];
// 記錄組件是否加載過,因為一個頁面會多次用到某組件,只記錄第一次加載成功即可
this.isLoadedComp = {};
// 是否在加載中
this.setLoading(true);
// 利用vue的mixin記錄每個組件掛載完成的時間
const _this = this;
Vue.mixin({
/**
* 注意這里要用到mounted而不是created,因為我們要記錄白屏的時間
* 所以是用戶看到界面的時刻,用mounted比created更加適合,具體看 vue 組件的生命周期
* 另外vue在組件和子組件加載機制。created和mounted執(zhí)行時機也存在區(qū)別
*/
mounted() {
// 如果不是正在加載中,則返回
if (!_this.isLoading()) return;
// 獲取組件標簽
const name = this.$options.name || this.$options._componentTag;
// 如果該組件已經(jīng)加載過,則不用再記錄
if (_this.isCompLoaded(name)) return;
this.$nextTick(() => {
if (name) {
_this.push({
name: name,
// 記錄當前組件加載成功的時間
time: dayjs().format('YYYY-MM-DD HH:mm:ss'),
});
}
});
}
});
}
isLoading() {
return this.loading;
}
setLoading(value) {
this.loading = value;
if (!this.isLoading()) {
const data = [...this.times];
const startTime = this.startTime;
// TODO: 上傳埋點
console.log({
data,
startTime,
});
}
}
isCompLoaded(name) {
if (!this.isLoadedComp[name]) {
this.isLoadedComp[name] = true;
return false;
}
return this.isLoadedComp[name];
}
}
解釋一下上述代碼,如上面所說的,用了Vue.mixin的方式記錄每個組件的加載的完成時間,上面有個對象 isLoadedComp 用來記錄頁面是否加載過組件,舉個例子說明:
page含有A組件,但是A組件在page有被多次使用到,所以我們只需要第一次加載作為依據(jù)即可
使用了這段代碼后,我們就會得到這樣如下的 data 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如下圖:

這樣我們準確的取得了頁面加載每個組件用到的時間,但是還存在一個問題,上面的 loading 狀態(tài)應該何時結(jié)束,我們要根據(jù)什么作為頁面加載完成的依據(jù),這里大家不妨思考下
設(shè)置組件最大加載時間
來看看這種情況,頁面 page 有異步組件的情況,page有10個組件,2個組件是異步,8個同步組件,加載同步組件需要2面,加載異步組件需要10秒,理論上我們的白屏時間應該2s,而不是8秒,因為此時用戶已經(jīng)能看到界面,并且可以做一些有效點擊操作,所以我們結(jié)合上面的,什么作為頁面加載完成的依據(jù)得出我們的設(shè)計方式
這樣我們可以設(shè)置一個組件最大的加載時間,用一個倒計時,每次組件加載完就清空倒計時,再重新創(chuàng)建倒計時。如果加載時間超過倒計時的時間,則這個組件不是首屏的時間計算之內(nèi)。
什么作為頁面加載完成的依據(jù)?倒計時結(jié)束就不再獲取組件的加載完成時間,得出來的頁面最后加載的組件的時間就是首屏結(jié)束的時間
上代碼:
import Vue from 'vue';
class whiteScreen {
constructor({ safeTime = 3000 } = {}) {
// 設(shè)置組件最大加載時間
this.safeTime = safeTime;
// 其他...
Vue.mixin({
/**
* 注意這里要用到mounted而不是created,因為我們要記錄白屏的時間
* 所以是用戶看到界面的時刻,用mounted比created更加適合,具體看 vue 組件的生命周期
* 另外vue在組件和子組件加載機制。created和mounted執(zhí)行時機也存在區(qū)別
*/
mounted() {
// 如果不是正在加載中,則返回
if (!_this.isLoading()) return;
// 獲取組件標簽
const name = this.$options.name || this.$options._componentTag;
// 如果該組件已經(jīng)加載過,則不用再記錄
if (_this.isCompLoaded(name)) return;
this.$nextTick(() => {
if (name) {
_this.push({
name: name,
// 記錄當前組件加載成功的時間
time: dayjs().format('YYYY-MM-DD HH:mm:ss'),
});
}
});
}
});
}
isLoading() {
return this.loading;
}
setLoading(value) {
this.loading = value;
if (!this.isLoading()) {
const data = [...this.times];
const startTime = this.startTime;
// TODO: 上傳埋點
console.log({
data,
startTime,
});
}
}
createCountDown() {
window.clearTimeout(this.countTime);
this.countTime = window.setTimeout(() => {
this.setLoading(false);
}, this.safeTime);
}
isCompLoaded(name) {
if (!this.isLoadedComp[name]) {
this.isLoadedComp[name] = true;
return false;
}
return this.isLoadedComp[name];
}
push(item) {
// 重新創(chuàng)建定時器
this.createCountDown();
this.times.push(item);
}
}
這種方式是存在一定缺陷,雖然 safeTime 是可以傳進來的,但是這個值不好設(shè)置,這里我們默認3秒,如果組件需要加載3秒,或者3秒內(nèi)沒有組件加載,我們視為首屏加載結(jié)束(注意:這里的倒計時不是從 window.onload 開始的,而且在第一個組件mounted完成的時候開始,所以算的組件加載完成到下一個組件加載完成是否超過3秒)
怎么兼容骨架屏完成的情況
這里我們可以取巧,骨架屏組件修改如下:
<div>
<span v-if="isOpen">我是骨架屏</span>
<span v-else>
// 這里可以寫成空樣式的組件
<skeleton-loaded></skeleton-loaded>
<slot></slot>
</span>
</div>
// skeleton-loaded
<span></span>
當骨架屏結(jié)束的時候,出現(xiàn)一個 skeleton-loaded 組件,那么這個組件會走mounted。被我們監(jiān)聽到,最后可以得到骨架屏的加載接觸的情況
// 這個就是骨架屏組件加載結(jié)束的時間 const skeletonLoadedTime = this.times.find(item => item.name === 'skeleton-loaded').time
當然,這只是個例子,現(xiàn)實可以隨你自己去發(fā)揮,確定什么是代表首屏結(jié)束的標志,好比我的真實業(yè)務情況,就是很簡單,找到 element-ui 的 el-table 就可以了
// 這個就是 el-table 組件加載結(jié)束的時間 const elTableLoadedTime = this.times.find(item => item.name === 'el-table').time
結(jié)論
通過上面和結(jié)合perforemance,我們可以得出下面的時間:
- 所有組件加載的時間times
- 首屏的時間(刷新開始到最后一個時間結(jié)束):times[times.length - 1](最后一個組件的加載時間) - perfore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unload上一個文檔的時間節(jié)點)
- 框架加載時間的時間:times[0](第一個組件加載的時間) - perforemance.timing.responseEnd(瀏覽器從服務器收到HTTP請求返回的最后一個字節(jié)的時間)
- 加載js資源所需要的時間:perforemance.timing.responseEnd(瀏覽器從服務器收到HTTP請求返回的最后一個字節(jié)的時間) - perforemance.timing.requestStart(瀏覽器向服務器發(fā)起HTTP請求(包含緩存,本地資源))
其實文中的思路其實特別簡單,而且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定制,兼容各種情況,有疑問可以在評論區(qū)提出。
謝謝觀看,最后祝大家上線沒bug,更多關(guān)于Vue首屏時間指標采集的資料請關(guān)注腳本之家其它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文章
vue+vue-fullpage實現(xiàn)整屏滾動頁面的示例代碼(直播平臺源碼)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vue+vue-fullpage實現(xiàn)整屏滾動頁面,本文通過示例代碼給大家介紹的非常詳細,對大家的學習或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2-06-06
Vue?Echarts實現(xiàn)多功能圖表繪制的示例詳解
作為前端人員,日常圖表、報表、地圖的接觸可謂相當頻繁,今天小編隆重退出前端框架之VUE結(jié)合百度echart實現(xiàn)中國地圖+各種圖表的展示與使用;作為“你值得擁有”專欄階段性末篇,值得一看2023-02-02
詳解.vue文件中監(jiān)聽input輸入事件(oninput)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詳解.vue文件中監(jiān)聽input輸入事件(oninput),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也給大家做個參考。一起跟隨小編過來看看吧2017-09-09
vue 中this.$set 動態(tài)綁定數(shù)據(jù)的案例講解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vue 中this.$set 動態(tài)綁定數(shù)據(jù)的案例講解,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起跟隨小編過來看看吧2021-01-01
Vue使用視頻作為網(wǎng)頁背景的實現(xiàn)指南
在現(xiàn)代網(wǎng)頁設(shè)計中,視頻背景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設(shè)計趨勢,它不僅能夠提升網(wǎng)頁的動態(tài)效果,還可以在視覺上抓住用戶的注意力,本文將詳細講解如何在頁面中使用視頻作為背景,并確保內(nèi)容可見、頁面元素布局合理,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2024-10-10
詳解axios 全攻略之基本介紹與使用(GET 與 POST)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axios 全攻略之基本介紹與使用(GET 與 POST),詳細的介紹了axios的安裝和使用,還有 GET 與 POST方法,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2017-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