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C++ 中實現一個單例類模板
單例模式是最簡單的設計模式之一。在實際工程中,如果一個類的對象重復持有資源的成本很高,且對外接口是線程安全的,我們往往傾向于將其以單例模式管理。
此篇我們在 C++ 中實現正確的單例模式。
選型
在 C++ 中,單例模式有兩種方案可選。
- 一是實現一個沒有可用的公開構造函數的基類,并提供 GetInstance 之類的靜態(tài)接口,以便訪問子類唯一的對象。由于子類構造必須調用基類構造,但基類無公開構造函數可用,這使得子類對象只能由基類及基類的友元來構造,從而在機制上保證單例。
- 二是實現一個類模板,其模板參數是希望由單例管理的類的名字,并提供 GetInstance 之類的靜態(tài)接口。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希望被單例管理的類,可以自由編寫,而無需繼承基類;并且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脫去單例外衣。
此篇選擇實現一個單例類模板,其形如: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Singleton { static T* get(); T* operator->() const { return get(); } };
這里重載成員訪問運算符,是為了可以實現這樣的簡寫 Singleton<T>()->func()
。
顯然,單例的實現核心在于靜態(tài)成員函數 T* get()
。
一個典型的錯誤實現
一個典型的錯誤實現,是使用所謂的雙重檢查(double check)。
#include <mutex>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Singleton { static T* get() { static T* p{nullptr}; if (nullptr == p)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tx}; if (nullptr == p) { p = new T; } } return p; } T* operator->() const { return get(); } private: static std::mutex mtx; }; template <typename T> std::mutex Singleton<T>::mtx;
外層的檢查,是為了避免鎖住過大的區(qū)域,從而導致鎖的競爭特別頻繁;內層的檢查,是為了確保只在別的線程沒有提前搶占鎖完成初始化工作而設計的。這種做法在 Java 下是正確的,但是在 C++ 下則沒有保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里 p 的初始化的線程安全性,是由 C++ 標準保證的?!?C++11 之后,標準保證函數靜態(tài)成員的初始化是線程安全的;對其讀寫則不保證線程安全。
使用標準庫提供的設施
在單例的實現中,我們實際上是希望實現「執(zhí)行且只執(zhí)行一次」的語義。C++11 之后,標準庫實際已經提供了這樣的設施。其名為 std::once_flag
和 std::call_once
。它們內部利用互斥量和條件變量組合,實現這樣的語義。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執(zhí)行過程中拋出異常,標準庫的設施不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執(zhí)行」。于是其他線程可以繼續(xù)搶占鎖來執(zhí)行函數。
我們利用標準庫設施來實現這個類模板。
#include <mutex>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Singleton { static T* get() { static T* p{nullptr}; std::call_once(flag, [&]() -> void { p = new T; }); return p; } T* operator->() const { return get(); } private: static std::once_flag flag; }; template <typename T> std::once_flag Singleton<T>::flag;
于是你可以寫出類似這樣的代碼:
#include <mutex>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uture>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ingleton.h" struct Foo { void address() const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tx}; std::cout << static_cast<void*>(const_cast<Foo*>(this)) << '\n'; } mutable std::mutex mtx; }; int main() { Singleton<Foo>()->address(); std::vector<std::future<void>> futs; for (size_t i = 0; i != 10; ++i) { futs.emplace_back(std::async(&Foo::address, Singleton<Foo>::get())); } for (auto& fut : futs) { fut.get(); } return 0; }
得到的輸出類似這樣:
$ ./a.out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0x7fbc6f405a10
Bonus: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 std::once_flag
內部共享了同一對互斥量和條件變量。因此當存在很多 std::call_once
的時候,性能會有所下降。這一點可能需要注意一下。不過,如果存在很多 std::call_once
,大概也說明程序設計不合理吧……
Bonus:注意我們這里沒有釋放 p 指向的對象。這是因為 C++ 程序對靜態(tài)變量的析構順序是不確定的。如果靜態(tài)變量之間有相互依賴,析構被依賴的對象可能會導致段錯誤。因此干脆就不釋放了,這是所謂的 LeakySingleton
。當然,如果你的工程當中有實現一個通用的 ExitManager
,是有可能正確析構的。但考慮到還可能大量使用第三方庫,而第三方庫不可能使用你實現的 ExitManager
,于是管理所有靜態(tài)變量的析構又變得不可能,于是干脆就不管它了。
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如果你仔細讀了這篇文章,你可能會忽然意識到剛才看到了這句話:「在 C++11 之后,標準保證函數靜態(tài)成員的初始化是線程安全的;對其讀寫則不保證線程安全。」
既然如此,我們?yōu)樯哆€要費勁使用 std::once_flag
和 std::call_once
呢?直接利用 static
hack 出一個單例類模板不就好了嗎?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Singleton { static T* get() { static T ins; return &ins; } T* operator->() const { return get(); } };
以上就是如何在 C++ 中實現一個單例類模板的詳細內容,更多關于c++ 單例類模板的資料請關注腳本之家其它相關文章!